白癜风专科医院怎么走 https://m-mip.39.net/nk/mipso_4449274.html
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朗诵音频
文/山里杜鹃主播/甘颖芬
春社时节,春暖大地,山野泛青,各种草木开始竞赛着生长。那些新生的叶儿芽儿,嫩嫩的、绿绿的,像是冬日里播下的生机,正惬意地舒展筋骨慢慢探出头来,随手就驱走了冬日里的寒意。在这样的日子里,人也是倍儿精神的。
今天去乡下办事,然后回家看老妈。一推门,就看到一幅温馨的画面:老母亲坐在灶下烧火,弟媳妇则系着围裙在烙社粿。我感到奇怪,前些天才烙过社粿,怎么又忙上了?一问,才知道原来今天是春社,是烙社粿的正日子。弟媳妇说,家里人都喜欢吃社粿,又逢社,正好又摘有社粬,就再烙一次了。如此,又有社粿社羹吃了。
社粬是春天众多草木中很特别的一种。社粬,学名叫“鼠曲草”,是菊科植物鼠曲草的全草,绿中透白,细长的叶片背面生长着一层细小的绒毛,一般生长在在田塍及潮湿坡地。在社粬生长的后期,会开黄色的小花。开花时采收,晒干,去尽杂质,贮藏在干燥处,有祛痰、止咳、平喘、祛风湿的作用。
社粬是庆元人情有独衷的一种小草。春社时令,社粬嫩芽初长,很长一段时间里,随处都可见挎着竹篮三五成群的女人们,在田间坡地采摘以备烙社粿。还有部分勤劳的妇女摘社粬在市场出售,从最初的十几元一斤到最后的三四元一斤,据说一个季节下来,也有可观的收入。
“社”则是庆元独有的一种节气。在所有的节气中,我最喜欢社节。因为在这个节日,除了可以品尝到翠绿诱人、清香可口的“社粿”外,还有美味的“社羹”解谗。每每想起,总是垂涎欲滴。
虽然每年“春社”只有一天,但是社粿却要吃好多回。春节过后不久,就有亲戚朋友陆陆续续开始做社粿,从第一家到最后一家,每一家都不舍得不去,所以一年下来,总要过许多次的“社”节。今年第一次吃社粿是2月初在驴友玫瑰家。那天是周末,百山行者的朋友们头天组织摘社粬活动,开了四五辆车子直奔松溪大布,一整天大人小孩不亦乐乎。第二天玫瑰同学大显身手,烙了好多的社粿,还烧了非常好吃的社羹,现在想起来还流口水。
烙社粿的过程有点复杂:摘社粬,捡去杂质,洗净,把社粬在石臼中捣碎(在捣的过程中加点食盐,滤去汁液),然后加糖和米浆掺匀,再根据个人口味,加入香菇丁、肉丁、香菜等,烙成薄饼,是为“社粿”。用社粬烙粿是庆元县城以西的风俗,而在庆元的东部,则以青菜等绿叶菜代替社粬,即将青菜嫩叶切碎,取汁掺入加了糯米的米浆,再加盐等调料烙成薄饼,颜色特别的翠绿。东部西部,虽都称“社粿”,但一甜一咸,各具特色。
社粿不但新烙时好吃,而且在通风处可风干存放很长时间,随吃随蒸,除了蒸,还有煎、炒、炸多种吃法,每一种烧法都很好吃,常常让人爱不释口。除此之外,还可晒成社粿干,像粿片一样或炒或炸,是极美味的小茶点。
“社羹”则是烙完“社粿”后必烧的一种汤。从记事开始,老妈每年社节烙完社粿都会剩少许配制好的社粿浆备用,先把香菇丁、笋丁、肉末、黄粿等炒熟,加水烧开,再把剩下的社粿浆勾芡,增加汤的浓度,最后加入蕃薯粉面、香菜等易熟的东西。社羹的美味绝不逊色于社粿,我的很多亲戚或朋友每次都会一边流口水一边眼巴巴地等着吃社羹。
我的老家一带,每当社节来临,四邻八舍都会在“春社”前后动手烙社粿,不管谁家开锅烙,都会热情地招呼大家。被招呼的人家也不客气,一听叫唤便围拢了来,端碗动筷边吃边品评。纯朴的村民,觉得这样互相品尝对方的美食是天经地义的。还有一个有趣的说法,听老辈人讲,社节那天是一定要吃足七家的社粿社羹的,如果没吃足七家,下辈子会投猪胎。这个说法也许是老辈人杜撰的,这样说,八成是相互走动,增加情感的一个借口罢了。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