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个“马甲”满天飞的黄花小草,是我永远的草上乡愁文/陈文波在很多人看来,名字只不过是一个代号,起区分辨识的作用。有的时候,古人还有字,甚至还取号,谁是谁,一目了然。但如果名号多了,也未必就是好事,就像鼠曲草这样“马甲”满天飞的家伙。
对大部分人来说,鼠曲草,可以算得上是最熟悉的陌生“草”,不是没名字,而是名字太多了。鼠曲草只是学名,但要说到别名,此君足足有50多个:佛耳草、白头草、白头翁、水曲草、黄蒿、清明蒿、田艾、菠菠草……说到底,鼠曲草其实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可以入菜的草,而且鲜活地存在于许多地区许多人的记忆里。无数人的童年基本上都吃过含有鼠曲草成分的食物,只不过因为叫法不同,有时候说起来有点鸡同鸭讲。但只要一看到鼠曲草的真面目时,就会恍然大悟:“原来是这个!”
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说:“《日华本草》鼠曲,即《别录》鼠耳也,唐、宋诸家不知,乃退鼠耳人有名未用中,李杲《药类法象》用佛耳尊,亦不知其即鼠耳也。”
鼠曲草到底什么模样,其实蛮好认的,书中记载:“鼠曲草,生平冈熟地。高尺余,对有白毛,黄花。”“原野间甚多,二月生苗,茎叶柔软,叶长寸许,白茸如鼠耳之毛,开小黄花成穗,结细子。”和鼠曲草有关的美食,大概也都发生在春天,到清明时节最为盛行。
我小时并不清楚鼠曲草的“真面目”,那时它还以“白头公”的名字潜伏在我的身边,每年春季万物生长时,白头公就茂盛地生长于田间地头,在春天的阳光里摇曳生姿。它带来的美味至今令我怀念,并垂涎不已。
我的家乡在闽西的长汀县,那边白头公基本不单独入菜,大多需要和米类食品相结合,才能释放出最美的味道。鼠曲草一般是用来做粄。
“粄”是一个古老的字,现在流行于客家地区的米制品大多称粄。我们摘来白头公的嫩叶和花朵,洗净过水煮之后拿到碓房捣烂,再加入糯米粉,充分搓揉糅合之后,捏成条状下油锅一炸就成了。刚出油锅的白头公粄外酥里嫩,草香四溢,吃得唇热舌烫也舍不得放手,鼠曲草的纤维让粄充满韧性,能让人在拉扯之间体会美食的美妙。油炸过后的白头公粄可以保存很久,有客人来到,上锅一蒸就是一道美食。重新蒸过的白头公粄又是另一番美味,柔韧之中,充满嚼劲。白头公在每年农历二三月时最为鲜嫩可口。由于观音菩萨的一个诞辰也恰逢其时,有的地方也称之为观音粄。
在上海江浙一带,人们用鼠曲草或者艾草制作青团,这一片地区素来繁华,青团也相当精细,颜色碧绿,里面还包豆沙馅,甜糯可口。但遗憾的是基本上找不到鼠曲草的纤维,咬嚼中,也少了拉拉扯扯的较真的乐趣。
回到福建,鼠曲草也变幻成各种不同美食,包裹着不同馅料,成为春天人们餐桌上的佳肴。
在福州,它是菠菠粿,粿皮毫无疑问是鼠曲草与糯米粳米的混合,馅料则分甜咸两种,或枣泥豆沙,或香菇肉丝,各取所爱。外形可用印模压出各种形状和面纹。菠菠粿也是福州人清明必备的供品。
在三明泰宁、将乐、宁化一带,鼠曲草又摇身一变,变成了暖菇包子。三明山区吃辣,所以暖菇包子里也少不了辣椒,鲜辣可口。在泰宁,制作暖菇包子还有一些南北片的差异。南片制作,用的是新鲜采摘的暖菇草原料,形似圆月,类似包子;北片的用暖菇粉制作,形似弯月,更像水饺。南片的一般在清明前夕吃,图的是新鲜口味,不讲太多规矩。北片的多在农历二月初四吃,民间说法叫“春社”,家家户户大包暖菇包,以敬土地神,祈求五谷丰登。这一天,远近的亲朋好友来来往往,品尝暖菇包,人越多越好,以示主人为人豪爽、热情。
在闽北南平,鼠曲草也相当活跃,光泽叫文子,邵武叫包糍,武夷山、建瓯等地也都有它们的踪影,只不过米粉中糯米粳米的比例有所不同而已,但也都是腹有乾坤,最重要的是,这玩意一吃起来就让人停不了嘴。
到了闽南,就省事多了,鼠曲草在此行不更名,坐不改姓,直接用鼠曲粿的招牌出来打天下,这风格一直延续到了潮汕地区。一首民谣这样唱道:“爱吃鼠粬龟,顶丘跌下丘,跌得规(全)身躯……”闽南的鼠曲粿,加工方式和福建其他地方类似,不同的是要用炒熟压碎的脱膜花生仁、红糖、香菇混合做馅,然后蘸花生油搓成龟状,便可食用。
以前,我一直以为白头公粄是家乡特有的美食,就将它深藏在个人收藏夹中,午夜梦回,时不时从脑海中调出来以解乡愁。后来发现,基本上整个中国南方,都有类似的美食,鼠曲草的食品,不仅仅是我的乡愁,原来也是很多人的乡愁。
作者简介:陈文波,福建长汀人,主任编辑,现供职于某报社。福建省作协会员,出版有《寻味八闽》《福建土堡》等,作品曾获中国新闻奖,福建新闻奖、福建百花文艺奖等。
往期文章
汀州炰糈
舌尖上的乡愁:汀州粉干游子情
陈文波
这座中国最美小城的底气,都是美食给的
王英
寻找汀江源头去
涂明谦
水东街头一箪食
涂秀虹
汀州,我最初的城市印象
戴春兰
三洲短笺
张鸿祥
我的三个故乡
长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