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传统节日
清明节,
又称踏青节、行清节、三月节、祭祖节;
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。
清明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,
既是自然节气点,
也是传统节日。
清明起源
清明节,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,属于礼敬祖先、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。清明节凝聚着民族精神,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,抒发人们尊祖敬宗、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。
让我们一起来听听
小班老师是怎么说
的吧!
清明节历史悠久,既是节气又是节日,节日习俗的形成与此时的节气特点密切相关。节气为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前题条件。清明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,时间约在每年的冬至后第天。清明节在公历4月4日-4月6日,扫墓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10天至后10天,有些地方的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。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“时年八节”之一。
清明习俗
清明扫墓,即为“墓祭”,谓之对祖先的“思时之敬”,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,其习俗由来已久。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礼敬祖先、慎终追远的礼俗观念。
当然啦,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。踏青古时叫探春、寻春等,即为春日郊游,也称“踏春”。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。
风筝又称“纸鸢”、“鸢儿”,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。每逢清明时节,人们不仅白天放,夜间也放。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,像闪烁的明星,被称为“神灯”。
瞧,大班的小朋友们
已经忍不住欣赏郊外
的美景了。
清明食物
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的关系,北方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惯。我国南方部分地区清明节时有吃青团的风俗,青团又称清明饼、棉菜馍糍、茨壳粿、清明粑、艾叶粑粑、艾糍、清明果、菠菠粿、清明粿、艾叶糍粑、清明团子、暖菇包、艾草青团、清明团子等等。
老师
鼠曲粿是福鼎清明时节祭祖时不可或缺的一份祭品,《福建台湾府志》记载“三月三日,采鼠麹草合米粉为粿,以祀祖先,谓之三月节”。三月三在古代称为“上巳节”,是一项古老的习俗。旨通过本次清明活动,让亲子到野外采摘鼠曲草,掺和米浆,煎制成鼠曲饼,传递一道浓浓的节俗热情。
一起来尝尝中班的
小朋友制作的民间
美食鼠曲饼吧。
采鼠曲草
剥鼠曲草煎鼠曲饼清明节来临之际,不禁
让我想起这样一首诗。
清明
杜牧(唐代)
清明时节雨纷纷,
路上行人欲断魂。
借问酒家何处有,
牧童遥指杏花村。
图片来源:各年段教师
图文编辑:沈玲玲
音频来源:赖予恒和妈妈
审稿:李颖
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,用手机发文章赞赏